首 页 >> 党员风采 >> 人物写真 >> 稿件

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做好

2014-04-23 07:33  来源:《联合时报》2014年4月15日第七版  作者:刘子烨  

访市政协委员、致公党浦东新区区委主委汪敏生

  汪敏生有点传统知识分子的风范:耿直,较真,执着。按他的话说:我这个人做事,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做成、做好。无论是在本职工作中,还是在民主党派领导岗位上,或是作为政协委员履行参政职责,他都践行着这一处事之道。

  1985年,汪敏生毕业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自动化控制系,之后他留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91年,他被公派赴东京NET集团学习进修。在几年的海外经历中,他压根没想到,自己今后会和“侨”、“海”工作结下不解之缘。

  从日本回来后,经过深思熟虑,汪敏生做出了一个影响他人生历程的决定:加入中国致公党。以后几年,汪敏生历任支部副主委、主委,在他的带领下,支部工作越来越有起色,影响力越来越大。2002年,汪敏生参与致公党浦东新区区委工作。

  自2004年起,汪敏生担任致公党浦东新区区委主委。

  民主党派与园区“海归”结对

  在区委主委这个岗位上,汪敏生有两项主要工作,一是发动大家参政议政,二是发展致公党党员。他抓住了一次机遇——通过和张江高科技园区结对共建,使这两项工作同时得到推进。

  事情缘起一次偶然的聊天,2003年,一名党派专职干部对他说,浦东的民主党派,就差致公党还没和其他单位共建。当时有个说法:上海一半“海归”在浦东,其中75%在张江高科技园区,据不完全统计,在张江扎根的归国留学生已有7000多人。面对如此庞大的“海归”队伍,汪敏生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何不跳出传统的“党派和街、镇共建”的模式,和张江园区结对呢?这不正符合致公党服务“侨”(侨胞)、“海”(海归)的特色么?

  党派领导班子、中共浦东新区区委统战部都非常支持他的想法,作为致公党市委领导和时任浦东新区副区长的张恩迪更是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2005年1月,致公党浦东新区区委和张江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签订了精神文明共建协议。

  签协议时,园区领导对汪敏生坦言:“不瞒你说,已经有两千多家单位和我们结对,很多是冲着张江的名气来的。希望咱们之间的共建能扎扎实实,着眼长远,而不是协议签完了,活动搞完了,就再也不提共建的事了。”对此汪敏生回应道:他会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这次的共建绝不会是仅仅走形式。

  共建催生了全部由“海归”组成的致公党浦东新区区委张江支部的成立。通过走访园区,汪敏生了解到,那里有不少留学生创业者,他们的企业刚刚起步,迫切需要有人帮他们指点迷津。汪敏生便积极牵线搭桥,邀请身为致公党党员的优秀企业家前来,为创业“海归”释疑解惑。正好企业家也有了解信息、结交人脉、拓展合作对象的需求,两者一拍即合。没过多久,致公党浦东新区区委便在园区中小企业的“孵化器”内建立了导师制度,有创业梦想的年轻人,可以定期得到成功企业家的指导。

  2008年,金融风暴来临,不少园区的中小企业正处于创业初期,刚刚踏上正轨,就挨了当头一棒。汪敏生和这些人聊天,感受到了他们寻求帮助、脱离困境的渴望。于是,结合自身酝酿已久的想法,汪敏生他们和张江集团合作,创办了“致公·张江”论坛,为园区内的企业提供了一个交流、获取资源的平台。

  活动策划只用了两个小时。三个礼拜后,首期论坛就开幕了。“根据最初的设计,会场只安排了100个位子,结果活动当天,下午2点开会,1点40分位子就满了。我们又加了40个位子,过了20分钟又满了。到正式开会时,连走廊上也挤满了人。”汪敏生说,这种火爆场面,是他当时始料未及的。当天,两位金融领域的行家作了演讲,内容主要涉及中小企业的注册、融资等,深受欢迎。此情此景,让汪敏生等活动组织者深受鼓舞。

  首期论坛成功举办以后,在致公党中央、上海市委的支持下,每届论坛都不断推陈出新,其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从浦东一方沃土扩展到整个上海。

  以“创新转型与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主题的论坛,不仅吸引了数百名张江企业高管参与,更通过新浪微博进行直播互动。根据新浪统计,当天共产生了328153条微博讨论,其中有近4万条原创微博,以一条原创微博影响1000人计,那期论坛传播覆盖用户达4000万人次,有美、日、英、法等10多个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及华侨华人参与了实时讨论。

  第六届论坛举办前夕,汪敏生和他的团队商量,如何在论坛形式上有所创新,更吸引海外留学生目光。有网民开玩笑说:干脆把会场搬到海外去吧。“就冲这句话,我打算在国外开个分会场。”汪敏生说。综合考虑可行性、影响力等因素后,汪敏生决定把分会场设在新加坡。在他的四处奔走联络下,这个愿景成为了现实。

  2013年11月29日,第六届“致公·张江”论坛拉开帷幕,来自我国及美国、德国等8个国家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一些国家科技领事参与了论坛,就“清洁技术”领域共同建言。会场内开启了视频连线,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分会场的镜头,出现在大屏幕上,远在4000公里外的中国留学生和企业家,通过视频,和上海会场的人士“面对面”沟通交流。

  有企业人士表示,自己在新加坡工作了十几年,想回国再创一番事业,但不清楚浦东的扶持政策和创业环境如何。致公党中央副主席严以新、致公党上海市委主委张恩迪先后拿起话筒,答疑解惑,并欢迎他“回家”。“我们举办这个论坛,不单是为海归服务,更希望能影响‘准海归’,使那些有回国意向的人更了解祖国。”汪敏生说。

  致公党浦东新区区委和张江园区的共建结对一直延续至今,并起到了“双赢”的效果。致公党浦东新区区委通过结对,为张江园区的企业输送智力支持。这项举措也为党派输送了不少人才,提供了很多参政议政的题材,不少涉及“侨”、“海”的调研报告,就是党派和共建对象——张江的“海归”们共同合作完成的。

  每次“致公·张江”论坛结束后,致公党浦东区委都会接到不少要求加入致公党的来电,希望融入这种致力为公的工作氛围,和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共事。

  为外来务工者提供学习机会

  在本职工作中,汪敏生也不乏建树。

  翻开他的履历,从一线教学、科研人员,到大学教研室主任,到大学二级学院院长,再到教育研究所所长,即使是在科研和教学管理“双肩挑”之时,汪敏生始终致力于教育事业而乐此不疲,对于各个社会群体——包括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他都非常关注。

  2006年,上海外来务工人员已达370多万,其中70%的人直接从事城市经济活动,成为了上海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时,汪敏生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教授兼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主持工作),他和团队成员对本市5000多名外来务工者进行调研,结果显示,74.8%的受访者希望有正规组织或学校为他们提供各种培训。

  于是,在汪敏生等积极推动下,当年,“外来务工者职业技能中心”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挂牌成立,为来沪务工人员提供职业技能、法律知识、入城教育等各种培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汪敏生表示,应将外来务工人员教育逐步纳入上海塑造新市民教育体系中,鼓励教育机构以多种形式开办文化修养培训班,在外来务工者集聚的城镇,由具有足够实力、资质和经验的大学成教学院开设农民工学院。

  那年,他还趁热打铁,结合本职工作,撰写了《关于“对外来人口及其子女的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议案》,呼吁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他认为:“一旦经济发生较大的波动,这些农民工留不下(没有技能竞争力)也回不去(没地种),将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份调研成果被致公党市委引用,作为提案先后呈交市政协、全国政协。人民日报、解放日报、上海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都对此作了报道,引起各方强烈反响。当年财政即下拨专项资金试点,用于扶持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

  对协商民主走形式说不

  在履行政协委员的职责时,汪敏生同样非常积极。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广受关注,汪敏生走访了市、区食药监部门及相关企业,发现食品安全是个涉及面很广的综合问题,参与人员众多,利益链长,力量有限的政府,不可能像保姆一样,对每个环节、每一个人都进行细致入微的监管。

  为此,他提交提案建议,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第三方机构,对食品安全的生产、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把控,这样政府的工作负担减轻了,就能腾出手来,在食品安全的制度建设、标准制定上下功夫,专心致志地当好“裁判员”。

  他还提议,通过招标,试点开设“放心超市”,只销售通过监管的安全绿色食品,并接受上述第三方机构的监督。“开一家这样的超市,企业不怕亏本吗?”面对记者的疑问,汪敏生解释说,只要媒体大力宣传,超市生意肯定火爆,虽然单件商品的盈利会有一定下降,但可以实现薄利多销,“只要生意好,具有社会影响力,肯定有企业愿意做,哪怕这里亏了,有了诚信,还可以从其它地方补回来,信誉就是价值嘛!”

  他的“开一家阳光下的超市”的建议受到高度重视,不久前,浦东新区工商、质监、食药监三局合并,原食药监局的领导还特地告诉汪敏生,他的建议正在逐步落实中,部门合并后,这项工作仍会继续推进下去。

  汪敏生认为,要使委员更好地履职,良好的协商氛围和成熟的制度设计必不可少。喜欢较真、不爱走形式的汪敏生,提出落实协商民主制度,必须靠法制保证;要营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敢说真话的氛围;在协商之前,要给参与协商的人充分的准备时间,协商后,要有必要的完善时间。在汪敏生看来,只有保证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士的知情权,才能使大家有的放矢地出谋划策,发挥政协智囊库的作用。

  在年初的市政协全会上,汪敏生直言不讳地指出:“要使协商民主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我们还有许多配套工作要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