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党员风采 >> 人物写真 >> 稿件

影坛“马大姐”

2016-03-30 07:04    


马瑞霞,致公党上海广电支部副主委,国内知名影视策划制作人

  马瑞霞热爱影视艺术,将其视为生命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三十多年来她一直在这个领域中默默耕耘,先后参与《焦裕禄》《花姑子》《春天后母心》《雷锋》《战火中青春》《包青天》《聊斋》《大唐女将樊梨花》《阿嬷与奶奶》等50部1400集影视作品的制作,见证了我国影视制作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进所走过的每一步。

  1977年,马瑞霞进入上海电影技术厂担任影片技术鉴定员,从事对影片洗印质量的单一鉴定,影片洗印、录音、剪接、声画同步等的综合鉴定工作。上世纪80年代末,马瑞霞调入上海电影制片厂总工程师办公室任总工程师技术秘书,协助总工程师负责厂内影片的技术质量工作,协调各部门推进上影厂的全面技术整改。5年中,她协助整理、建立了厂内一系列关于电影技术的管理条例。

  上世纪90年代,创造过无数辉煌的上影集团也顺应改革形势,组建旗下公司进行影视制作的新尝试。时年三十多岁的马瑞霞和五六个二十多岁的上影青年业务骨干便是上影创映公司的主要成员。她负责作品的技术把关和公司的行政管理,第一次接触到了影视作品发行工作。这家公司作为上海影视制作改革的先行者之一,一共出产了五部影视剧,其中电影《大捷》在海内外赢得了广泛赞誉,成为上影集团进入90年代后可圈可点的一部精品力作。

马瑞霞在拍摄现场

  几年之后,马瑞霞凭借对市场与技术的双重熟悉,被调回上影厂的生产办公室,负责组织对电影和电视剧的审片工作。她坚持将追求艺术性与贴近市场需求的统一作为衡量作品质量的标杆,会同审片专家对上影的影视制作提出指导。这一阶段,我国的电视剧产业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上影集团正是抓住了这一机遇,大力开展与境内外高水平影视制作单位的合作,凭借作品的高质量再次步入辉煌。产量最高时,一年可达五六百集,连续剧《夺子战争》和《长在红旗下》都是那个时代的优秀作品。时至今日,她在指导影视作品制作中,依然严把政治与艺术两道关口,该删减的内容毫不留情地删减。制片方心疼作品篇幅被压缩,抱怨说:“马姐,你剪一集一辆宝马车就没了!”马瑞霞的回应是:“拍片就是为了播映,要想收回成本,哪怕损失宝马车也得剪。”对于某些播出平台有些不讲道理的硬性裁剪,马瑞霞也会耐心开导制片方:只要片子质量好,首轮播出后一定会有人要,同样可以把完整的作品呈现给观众。

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送片时与当地同志在一起

  “文化产业要走市场化道路,但从事文化事业的人不能没有社会责任感。”这是马瑞霞内心十分朴素的想法。正是有了这份社会责任感,当得知“焦裕禄”这一题材被某影视机构再次提上拍摄议程时,她连夜写出报批主管部门的故事梗概,并建议上影共同拍摄出品,以确保拍摄质量。焦裕禄是上世纪6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干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是“定了型”的,而且这一题材二十多年前在银幕上已经有过经典演绎。拍摄此类作品,不仅需要极大的勇气,在高度娱乐化的抗战剧、偶像剧大行其道的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更需要每一个参与制作的同志突破固有思路束缚,共同去有血有肉地塑造一个心中始终牵挂人民的好干部形象,认认真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发展注入正能量——其难度可想而知。为了能顺利立项和投拍,马瑞霞多次赴京与相关部门沟通创作思路。该剧拍摄完毕后,她又当起了“空中飞人”,落实播出平台,打通发行渠道。《焦裕禄》一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热烈反响,从焦裕禄的亲人、战友到普通观众与影视评论界,都对该剧予以了高度评价,中央和上海的有关部门多次召开研讨会对该剧热播现象加以探讨。

马瑞霞参与策划的热播电视剧《焦裕禄》海报

  上世纪90年代初,马瑞霞加入了致公党,“致力为公”的理念由此开始深深植根于她的思想中。在致公党内,她始终恪尽职守,发挥着一名骨干应有的力量。支部的老同志们把她当作值得信赖的“小马”,后生晚辈则视她为亲切的“马老师”、“马大姐”。除了重质保量做好组织发展工作外,如何凝聚起支部内不同年龄阶段党员的力量,一直是马瑞霞思考的问题。为此,她在工作之余作了很多尝试,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让老党员和年轻同志多接触、多交流,以使组织的传统得以传承。例如,老党员们多为从影视行业退下来的专业人士,他们非常关注当下影视制作行业的发展特点,针对这一情况,马瑞霞就利用在圈内丰富的人脉资源,安排老党员们到当下国内炙手可热的横店、车墩等影视拍摄基地参观,让大家感受影视产业的新发展。每次外出活动,她都要叮嘱年轻同志一对一照顾好老同志,以免出现差池。她笑称,有时候组织活动,就觉得自己像“老母鸡”一样,要操心照顾好整个团队,既然组织和同志们信任,把自己放在这个位置上,就一定要协助主委把队伍带好。

  2014年,马瑞霞被致公党中央授予优秀党员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