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2011年第5期
契约华工
   

  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年间,有超过1000万中国人在暴力逼迫和欺骗之下,通过签订契约的方式到国外做工,叫做“契约华工”,又被蔑称为“猪仔”。这其中大多数都是从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省份出去的人。他们遍布世界各地130多个国家。

  契约华工最早出现于17世纪初荷属东印度的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当时只限于被掳掠而来的或自愿前来但赊欠旅费的华工,人数不多。至19世纪初,西方殖民者加紧在中国沿海地区掳掠、拐骗华工出国。

  在坐船到外国的途中,华工们被锁禁在轮船大舱里,挤得密密麻麻,以至卧无尺地,难以转身。他们吃不饱,喝不上水,加上空气十分污浊,晕船呕吐,生病者极多,以至有些人在贩运途中便命丧黄泉,被扔下大海。到达目的地时往往有20%~30%的人员死亡。人们把这些专门运送华工的船称为“海上浮动地狱”。

  “契约华工”的工作日长达10~14小时,多在监工的皮鞭、棍棒下强制劳动。劳动繁重但工资极低,当时一个黑奴的全年工资在1000美元左右,而一个华工的收入却只有200~300美元。

  华工契约期限一般为3年,在拉丁美洲长达5年~8年。华工在契约期间死亡率通常为20%~30%,在拉丁美洲高达50%~70%,劳动寿命平均只有5年。农场主和矿主还用高利贷和赌局骗华工负债等手段,迫使华工一再同他们签订新契约,许多华工终生都不能摆脱契约奴隶的地位。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契约华工制度开始进入衰退时期。契约华工制到本世纪30年代才最后废止。

  客家民谣《莫过蕃》:至嘱亲友莫过蕃,海浪抛起高过山。晕船如同天地转,舱底相似下阴间。(描述契约华工被卖猪仔时在狭小船舱中的地狱航程)

  潮汕民谣《卖咕哩》:断柴米,等饿死;无奈何,卖咕哩。(注:“咕哩”是苦力和劳工的意思)